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互交流2000年,但直到今天双边关系依然磕磕绊绊,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或存在认识误区,不仅准确认识对方,更重要的是准确认识自己。
表面上十分相近的东西,实际上却截然不同,贸然做出判断将妨碍相互之间的理解且不利于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甚至对自己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通过两个具体历史事例说明这一点,即古代“遣唐使”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代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向中国的传播。
“唐风文化”转向“国风文化”
今年新天皇登基,年号也改为“令和”,尽管日本政府特意从日本古典寻找依据,但仍然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日本大力学习中国,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但也创造了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例如“遣唐使”历来作为中日友好交往的象征为人称颂,因为其作用有些像明治(1868~1912年)初期到欧美考察并大加学习的“岩仓使节团”,即留学生、留学僧们将唐帝国的文物典章制度,带回日本并加以移植。但这种移植实际上并未扎下根来,其后中日两国走向“尚文”与“尚武”的截然不同发展道路。
从表面上看,日本在律令体制的建设过程中,隋唐的影响很大。例如在经济制度方面,模仿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施“公地公民制”“班田收授制”“租庸调制”;在行政制度方面,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两官八省制,地方设国、郡、里等行政机构;在法律制度方面,隋唐有五刑、八议、十恶诸刑律,输入日本后就变成了五等、六议、八虐等;在官僚制度方面,日本学习隋唐的科举制度,京都设大学,地方设国学,按照考试成绩录用为官吏,等等。
但是,上述制度性建设并没有在日本扎下根。“公地公民制”和“班田收授制”实施了不到半个世纪就发生动摇,很快被具有“不输不入权”的“庄园制”所取代;中央行政机构也逐渐演变为藤原家族专权的“摄关政治”、上皇掌权的“院政政治”、武家统治的“幕府政治”,地方行政机构则演变成世袭的家族领地;公法制度也转化为武家“家训”“家法”“分国法”等私法制度。
即使被看作中国政治制度核心的科举制度,一开始日本人就没有认真对待。官方在中央设置“大学”、地方设置“国学”作为培养各级官僚的学校,但只有三位以上贵族子孙以及五位以上贵族之子才能进入“大学”,即使他们不进入“大学”或者不能从“大学”毕业,仍然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即所谓的“荫位制”。地方“国学”的学生,也主要是地方贵族子弟,从而使贵族阶层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氏族贵族势力的强大,是阻碍科举制度在日本“落地”的主要原因。
剩下的只有技术性的文化了。在建筑、绘画、音乐、雕刻、文学方面,甚至史学,日本也受到唐朝的极大影响。例如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均仿造唐长安城;八世纪奈良时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东大寺法华堂、正仓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东大寺法华堂执金刚神像等,代表性绘画有鸟毛立女屏风——树下美人图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响的痕迹。
唐朝书法深受贵族喜爱并加以摹仿,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等最有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三笔”。唐朝宫廷礼仪也受到朝廷重视,嵯峨天皇(日本第52代天皇,809年至823年在位)时,甚至编纂了以唐朝为标准的礼仪书《内里式》。政府官员多为擅长唐文化的文人、学者,宫廷时常举行咏汉诗的宴会,因而出现许多优秀的汉诗集,如《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明显受到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影响;《古事记》等史书不仅体裁上模仿中国《史记》,不少段落显然来自后者。
这些技术性文化在制度性文化约束下迅速发生变化,即从短暂的“唐风文化”转向“国风文化”。
“从日本减除中国,还剩下什么?”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遣唐使,带有浓厚的文化使节色彩,简单地说,就是寻求日本没有的经典与汉语书籍。留学生或留学僧回国后,首先将自己带回的书籍编写目录报告朝廷,中国学者王勇将遣唐使的往来概括为“书籍之路”。说到底,所谓的“遣唐使”,不过是带有日本“国营执照”的书贩子,也就是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中国典籍带回日本。书抄袭方便,史学、文学、宗教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但有充分理由认为,即使在盛唐时期,日本的“拿来主义”仍然是“日学为体,唐学为用”,不能简单地结论为“从日本减除中国,还剩下什么?”
近代中国向日本学习,但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影响不大。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年轻一代纷纷去日本留学,寻求强国的途径,甚至出现了美国学者任达所提出的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这些留学生带回中国的也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经由俄国、西欧和日本三条渠道,从时间和内容上看,日本渠道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最初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文献“大部分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
留日学生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主要群体,蔡元培在为李季所译《社会主义史》作序时写到:“西洋的社会主义,二十年前才输入中国。一方面是留日学生从日本间接输入的,译有《近世社会主义》等书。一方面是留法学生从法国直接输入的,载在新世纪日刊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八个早期共产主义小组不仅包含东京的旅日小组,上海、北京、武汉三个小组也主要由留日学生组成,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十三名代表中,有四名是留日学生。
但很多留日学生并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很快离开党组织。其原因首先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差异有密切关系,致使留日学生在“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之间产生纠结。留日学生大量出现除甲午战争满清失败导致向日本学习之外,其他主要原因正如多数相关论著引用的张之洞《劝学篇》中所指出的那样: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单一族群与“五族共和”
直到今天,中日之间“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这种误解仍然存在。简单地讲,日本传统的政治结构、社会文化和社会组织原理,比较容易组成西方式近代“国民国家”,而中国却在“民族”与“国家”之间徘徊。如果说“国民国家”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政治共同体,那么民族国家则是血缘和文化意义上的族群共同体。欧美等先发型现代化国家,更多强调的是前一个侧面,亚洲等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则重视后一个侧面。族群的单一性,是日本能够迅速组建近代国家的重要原因,而满清时代的中国则要复杂得多。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家们,最初是以在中国建立一个国民国家为目标,但这种“先民族,后国家”的建设方法,反而为分裂主义提供了口实,因而其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提倡“五族共和”的阶段,最后落实到“中华民族意识”上。
具体地说,日本打开国门15年后出现明治维新政治变革,随即爆发近代国民国家形成时期的抗争政治,即自由民权运动,日本由此很快建立明治宪法体制,通过甲午战争最终形成近代国家。也就是说,明治初期,日本确立起一种“国民”与“国家”力量平衡的“国民国家”形态,即地方政治权力集束到国家政府,同时激发了国民的归属意识与自主权利意识。
反观中国,则进入另外一条道路,鸦片战争刺激了满清统治阶级,但最初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西方,进行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失败后,不仅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近代工业领域,也意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于是出现短命的“戊戌变法”,但很快以失败告终。虽然最终通过暴力性的“辛亥革命”,解决了政权过渡问题,其后软弱的国家政权却无力凝集与团结“国民”力量,无力满足“国民”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双重欲求,更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中日两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造成留日学生在“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问题上产生困惑。最早一批留日学生到达日本时,日本已形成了近代国民国家,1910年5月下旬爆发的“大逆事件”(日本长野县明科锯木厂工人携带炸弹到厂被查出,反动政府即以此为借口,镇压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学说及其运动陷入低潮,但随后进入军部桂太郎及“三朝元老”(明治、大正、昭和)政治家西园寺公望轮流执政的“权力分散”政治发展阶段,即所谓的“大正民主时代”。
日本未能“送来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社会获得迅速发展,工业经济超过农业经济,城市化也得到急剧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产生了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各样体制内改革运动,由此也奠定了得以实现“现代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
在城市化、市民化的过程中,诸如劳资纠纷、失业救济、交通、住宅等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为此,政府在内务省设置社会局、城市计划局等部门,并陆续制订了《职业介绍法》《健康保险法》《租借土地住宅法》等法律。
受上述背景影响,因“十月革命”刺激重现高潮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在寻求体制内的变革。换句话说,日本社会主义者选择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河上肇“虽然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有所认同,但他几乎完全忽略了历史发展中社会关系的作用,而主要聚焦于生产力(他将其等同于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从现实日本感受到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近代国家,其内容不仅包括如何唤起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乃至效忠,更重要的是改善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与生活。也许正因如此,受日本社会现实影响的留日学生,难以在需要通过暴力实施“政治革命”和“阶级认同”问题上,与中共建党前后国内知识精英取得一致。
此时,世界发展趋势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政治与思想发生重要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危机,使参与20世纪头十年“思想战”的知识精英们集体认识到,1911年之前以欧美为典范而构建的现代国家模式,难以满足中国新政治主体的文化运动及其对新政治形态的召唤,俄国革命又为选择新型政治提供可能。
此时,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及其活动的同时,与国民党的合作十分密切。在共产国际的军事援助下,孙中山的“党国模式”及其“党派利益”在广东获得胜出,并为其攻击北京政府获得政治资源。但在“北伐”过程中,国民党与主张阶级斗争、土地革命的共产国际逐渐分裂,中国共产党却从“阶级认同”的立场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国家认同”的留日学生难以适应“阶级认同”。
正因如此,毛泽东强调:“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日本历史与政治、东亚政治,著有《现代日本政治》等。 本文选编自2019年6月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新时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作者发言。文字略有修改,小标题为本版编者所拟。
二、帝国时代中如何全选部队就像红警一样。答:嗯,编号和红警一样是ctrl 数字,全选同种只要双击该兵种即可…
三、帝国时代3的视角问题答:在选项里有允许旋转视角,点上他然后游戏是按住shift鼠标滚轮就能360度旋转视角了视角远近可以用鼠标滚轮旋转还能改倾斜角度,和魔兽争霸那个似的但是游戏中不能改,只能在游戏外改这个游戏的画面可以拉近拉远,也可以左右旋转,但是观察视角的倾斜度确是固定的,其实这个角度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被锁住了。方法是,首先把安装目录下的Startup文件夹里的文件的只读属性去掉,然后用记事本打开,然后查找“pitch”关键字,会找到limitPitch=47这条语句,这表明游戏的默认视角度数是47度,你可以自己改,90表示顶视角,0表示第一人称视角,不过不建议0,一般改成10即可。这样就可以达到观看风景的效果了,不过麻烦的是,不能在游戏中及时改,要想及时改,估计要写语句,我是不会,呵呵。这样,把游戏gameoption下的allowcaremarotation打开,然后配合“”“-”和Ctrl左右方向键,就可以任意拍美景了。【复制自重】四、请问在帝国时代罗马复兴中如何全部选取同种类的士兵最佳答案有两种办法,1、如果你要选择的是弓箭手的话,可以直接双击任意弓箭手,此时就会附近所有的弓箭手了。2、或则你可以按住ctrl+左击任意弓箭手,也能达到同样的...
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4如何选中部队不切视角_帝国时代2部队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