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帝国分裂成四个国家,其他都叫汗国,单单东亚这边叫元朝?这其实是和蒙古帝国以及元朝建立的历史有关。简单来说,元朝是由蒙古帝国的大汗建立的,相当于是其他汗国的宗主国。而其他四大汗国,只是蒙古帝国的王爷建立的,相当于是帝国下面的王国,原本是隶属于帝国一部分的。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说起。
作为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的仗,终于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到了成吉思汗晚年的时候,蒙古帝国已经成为整个亚洲数一数二的强国,而且还在不断扩张当中。
然而随着成吉思汗年纪越来越大,继承人的问题,也开始摆在他的面前。
成吉思汗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儿子是嫡子,实力最为强大。这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成吉思汗的这四个嫡子,都十分骁勇,能征善战。相比之下,成吉思汗其他的庶子,则要逊色很多。所以,如果要选择继承人的话,就只能从这四个儿子当中选择了。
蒙古帝国的制度,和中原王朝不同。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会尊重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来继承先父的一切。然而蒙古帝国却恰好相反,人家的惯例是幼子守灶。也就是年龄较大的几个孩子,统统分封出去,然后由年龄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的遗产。
按照这个制度的话,就该是最小的托雷来继承。
不过,成吉思汗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成吉思汗深知,蒙古帝国此时已经极为强大。如果单纯按照‘幼子守灶’的传统,将大汗之位传给老四托雷,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成吉思汗决定,让这几个儿子各自负责一部分事务,看他们谁的表现最好。
在成吉思汗的布置下,老大术赤负责狩猎,老二察合台负责法度,老三窝阔台负责内政,老四托雷负责军队。
几年之后,这四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托雷,本就能征善战,又执掌军队,自然战功卓著。所以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成吉思汗应该肯定会将汗位传给托雷,让托雷成为下一任蒙古大汗了。
然而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最终,成吉思汗选择了老三窝阔台。
成吉思汗之所以选择窝阔台,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四个儿子当中,窝阔台最具备治政的才能。相比之下,老四窝阔台长于军事,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所短缺,而且脾气暴躁。老大和老二不和,不管选谁对另一个都不是好事。
于是最终,成吉思汗选择窝阔台作为下一任蒙古大汗。在此同时,成吉思汗将西北方的领土,分为了长子术赤,这就是后来四大汗国之一,金帐汗国的雏形。将天山附近的地区,分给了次子察合台,这就是后来的察合台汗国。
做完这些之后,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即位,成为了新任蒙古大汗。
窝阔台即位之后,对于自己的弟弟托雷,那是相当的忌惮。因为成吉思汗在去世的时候,不光将临近中原地区的大片地盘,分给了托雷,而且还让托雷掌控了大部分的蒙古军队。成吉思汗的本意,是希望兄弟几人能够团结。窝阔台治国,托雷征战天下,这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等到窝阔台上位之后,发现蒙古帝国的大部分军权,竟然掌握在托雷手里,自然就开始起了猜疑之心。
几年之后,托雷在进攻金国回师的途中,因病去世。也有人说,当时窝阔台生病,按照蒙古的传统,需要找一个亲近之人喝下所谓的咒水。托雷喝下之后,不久便病逝了,后世怀疑托雷极有可能是被窝阔台给毒死的。
托雷的死,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在托雷死后,窝阔台确实牢牢掌控住了整个蒙古帝国,成了至高无上的大汗。
窝阔台掌权之后,继续带领蒙古帝国,开始持续扩张。一方面,窝阔台指挥大军,南下灭掉金朝,将南宋打得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又命各宗室的长子,率领军队西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子西征。
在这场长子西征当中,为首的是术赤的长子拔都。除了拔都之外,其他宗室诸脉,也都派出了各自的长子。比如托雷这一脉,便同样让长子蒙哥参加了这场长子西征。
这次长子西征,蒙古帝国再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这些宗室诸脉的长子,最后带着军队一口气打到了欧洲。在这其中,为首的拔都更是战功卓著,同时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拔都本就是术赤的长子,才能极强,继承了术赤封地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所以最终,在这次长子西征当中,拔都在原本术赤的基础上,打下了许多地盘。
东自额尔齐斯河西部,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向北临近北极圈,如此广袤的地域,都是拔都的地盘。而拔都建立起来的这个国家,就是后来的金帐汗国。
值得一提的是,金帐汗国麾下,还辖制了不少公国。这些公国当中,有一个公国叫做莫斯科公国,这个公国的地盘,就在今天的莫斯科地区。后来金帐汗国衰落之后,这个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陆续接手金帐汗国的遗产,最后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沙皇俄国,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俄罗斯。
在长子西征的同时,窝阔台这边也有很多进展,开始逐步蚕食中原。不过,窝阔台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而且嗜酒如命。最后,窝阔台直接把自己喝死了,年仅56岁。
窝阔台去世的时候,长子西征依然在进行,蒙古帝国依然在扩张。但是,因为窝阔台死得太过仓促,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又留下了很大的漏洞。窝阔台本想立自己的三儿子阔出为继承人,但是阔出在进攻南宋的时候战死了。所以窝阔台后来又想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然而还没等窝阔台立下明确遗嘱,窝阔台就死了。
如此一来,接下来谁做新一代的蒙古大汗,自然就需要计较了。
身为窝阔台皇后的乃马真,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贵由能够继承汗位。贵由是窝阔台的长子,此时正在西征的途中,还没回来。所以为了给自己儿子创造条件,乃马真皇后干脆以皇后身份称制,暂时不立大汗。直到好几年之后,贵由返回,乃马真也在蒙古帝国内部,取得了足够的支持,这才召集大家推举大汗。因为乃马真之前的努力,这次会议自然也就只是走个过场,让贵由成了新任蒙古大汗。
贵由虽然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新任大汗,但乃马真之前称制的五年,对蒙古帝国却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蒙古帝国当时地盘已经极大,想要在草原这边,对欧洲那边的领土实现有效控制,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乃马真的所作所为,也让很多人感到不服气。对于贵由这位新上任的大汗,大家更不服气。所以,蒙古帝国分裂的种子,就此种下。
更要命的是,贵由上位之后,仅仅过了两年,便因病去世了。两年的时间,贵由还没来得及整合好蒙古帝国内部,就撒手人寰了。而且,贵由去世的时候,也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有所疏忽。贵由的三个儿子,当时都很年轻,没什么战功,根本不足以接任大汗之位。于是在这个时候,贵由的皇后海迷失,又开始以皇后身份称制。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长房长子的拔都站了出来,声称要选一位新的大汗。
拔都在长子西征当中,战功卓著,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拔都早年和贵由关系一般,贵由在位的时候,甚至还想要率军去征讨拔都。所以这个时候,拔都站了出来,声称贵由本就不是窝阔台指定的继承人,没资格继承汗位,他的儿子自然也没资格继承汗位。所以蒙古帝国有必要召开一次公投,重新选一位大汗。
不过,拔都虽然主张召开这次大会,却没有推举自己当大汗,而是推举了四房的长子蒙哥做大汗。拔都之所以推荐蒙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血统问题,拔都的父亲术赤,一直被怀疑血统不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二是因为拔都的地盘在欧洲那边,对草原这边鞭长莫及,就算当上了大汗也没用。
反倒是四房的长子蒙哥,继承了当年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大部分地盘,就在中原北方地区。而且,蒙哥也参加了长子西征,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和拔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拔都提出拥立蒙哥之后,蒙哥帝国内部的诸王,分成了两派。长房和四房的王爷们,大多站在他们这一边,长房是因为听拔都的话,四房则是因为选的就是四房的长子。而二房察合台一脉,以及三房窝阔台一脉,则坚决反对。
这次公开站队,让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也让原本还算团结的蒙古帝国,彻底开始有了分裂的倾向。
不过,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唆鲁禾帖尼是托雷的妻子,当年曾随托雷南征北战,在蒙古帝国内部,有很高的威望。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蒙古贵族,开始倒向了蒙哥这边。最后,蒙哥成功通过了选举,成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
自此,蒙古帝国的汗位,由老三窝阔台这一系,转移到老四托雷的后人手上。
蒙哥上位之后,三房窝阔台那一系的人,拒绝承认他的汗位的合法性。而二房察合台那一系,则是干脆谁都不理,开始逐渐走向独立。好在蒙哥本人比较能打,再加上拔都的帮助,倒也稳住了局面,最后率兵镇压了窝阔台那一系。
于此同时,蒙哥重用自己的几个弟弟,其中便有自己的四弟忽必烈,以及六弟旭烈兀,七弟阿里不哥。
蒙哥掌权之后,继续带领蒙古帝国持续扩张。这其中,蒙哥的六弟旭烈兀,率兵再次西征,进攻今天的中亚地区。后来,旭烈兀在中亚地区建国,也就是四大汗国当中的伊尔汗国。与此同时,窝阔台一系的剩余成员,在被蒙哥镇压之后,臣服于蒙哥。他们继承了窝阔台的领地,建立了窝阔台汗国。
至此,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这四大汗国全部出现。四大汗国,恰好各自归属成吉思汗四个儿子的后人。
而在中原这边,蒙哥开始率兵继续南下,进攻南宋。然而在进攻四川的时候,向来无往不胜的蒙古铁骑,却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就连蒙哥本人,也在进攻钓鱼城的时候战死了。
蒙哥一死,汗位又出现了空缺。而在这个时候,蒙哥遇到了和他前任大汗贵由一样的问题。当时蒙哥的几个儿子,同样比较年幼,没有战功,根本无法继承汗位。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大汗就只能从蒙哥的弟弟们当中选择了。
蒙哥的弟弟当中,当时只有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这三人有资格竞争。而旭烈兀的地盘在中亚那边,鞭长莫及,所以也就只能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人争夺了。这场汗位争夺战开始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势均力敌,一时间竟是有些谁也奈何不了谁了。
关键时刻,忽必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联系几大汗国,以默认他们事实独立为代价,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忽必烈的这个办法,很快就起了作用。尤其是伊尔汗国的旭烈兀,原本还打算参与一下汗位竞争,在得到忽必烈的认可之后,干脆直接建国,不再掺和汗位争夺一事了。
就这样,忽必烈得到了几大汗国的支持,最终打败了阿里不哥,成了蒙古帝国的新任大汗。
然而,忽必烈的这个蒙古大汗,相比他的几个前任来说,可就没那么大的实权了。之前的几任蒙古大汗,对其他几大汗国,都有直接管辖的权力。然而忽必烈为了取得胜利,已经默认了几大汗国的独立性。再加上几大汗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远,就连忽必烈这位蒙古大汗,也觉得鞭长莫及。
所以,忽必烈最后也只能做一个名义上的蒙古大汗,然后南下灭掉了南宋,统一中原,建立了元朝。如此一来,忽必烈既是元朝的皇帝,同时也是蒙古帝国的大汗。而元朝则相当于是蒙古大汗一脉的封地,算是其他几大汗国的宗主国。
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原因,所以忽必烈统治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元朝。但其他几个汗国,就只能称之为汗国了。
蒙古帝国分裂成四个国家后,其它三国都叫汗国,唯独统治中国的改名叫元朝。为什么?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占领东亚金朝的大片领土,并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东欧的黑海海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征服大片土地后,给诸子、诸弟划定了封地范围。其中诸弟封在蒙古东部,称为“东道诸王”。儿子术赤、 察合台、窝阔台三家封地都在阿勒台山之西,称为“西道诸王”。第四子拖雷“ 幼子守灶”,继承铁木真四大斡耳朵(意为宫帐或宫殿,是 突厥、 蒙古、 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和国之中心蒙古本土之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及子孙分别拥所封之地各自独立。由于其大子、二子、三子的封地离中原较远,少受中原文化影响,因此,他们仍然叫“汗国”。
拖雷所封之地就是蒙古本部,距中原较近,而且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多年来一直受命南下征讨金、宋,所以深受汉文化熏陶。拖雷去世后,其幼子阿里不哥继承拖雷的汗位,远在南方征战的忽必烈非常不满。1260年,忽必烈也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宣布继承汗位并称帝,建立元朝,并打败了弟弟阿里不哥。忽必烈建立元朝,致力于汉化,他认为蒙古帝国必须用汉人的制度才能得以延续。忽必烈不断汉化,还重用汉官,实行汉制。
忽必烈建立元朝时,曾经发布《建国号诏》。其主要内容如下:“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自我称颂、标榜祖先功业为历史少有或没有,然后明确国号名称为“大元”,并说明国号来源于《易经》,并取“乾元”之意。“元朝”打破了中国历史长期以来以地域名称命名王朝的传统,建立了纯粹选择具有一定寓意汉字命名王朝的先例。此后,明、清以降历朝历代再没有以地域名称命名王朝或国名者。
这充分说明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之深!也是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改称“皇帝”、建立元朝的真正原因。
△元世祖忽必烈
历史上我国多个朝代的分裂、灭亡,皆起源于家族内部分裂,蒙古帝国同样也不例外,虽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帝国,但也逃不脱后代的权力之争。蒙古帝国汗位传递继承过程中,由于兄弟纷争,最终分裂为若干汗国,而之所以东亚这边(蒙古帝国主体)改称为元朝,是因为历史上蒙古帝国主体继承者--忽必烈,推崇汉化,且继位前长期治理漠南,延续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发展,邃在即位后改蒙古帝国为元朝,而“元”字取自华夏上古奇书《易经》中的“大哉乾元”。
不熟悉蒙古帝国、元朝历史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蒙古帝国在汗位继承上并没有严格的“长子”继承制度,所以成吉思汗当年在给四个儿子分配“封地”时,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都是在外分封,而四子托雷留在了祖地,这为后期各汗国独立埋下了伏笔。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子窝阔台继位,窝阔台去世后传位于其子贵由,贵由去世后,汗位转到了“托雷一系”,先是托雷长子蒙哥继位,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和兄弟产生了继位之争,最终忽必烈胜出并建立元朝,但纷争中忽必烈为了拉拢助力,默认了原本术赤系、察合台系、窝阔台系、忽必烈兄弟系等封地的合法独有性,并独立为汗国,即便名义上还归属元朝,但实际上已经不再听从元朝差遣。
由于这几个汗国封地,基本都位于传统中原以西,文化、民族都更倾向于中亚、西亚,且这几支从成吉思汗起就一直西征,在封地发展多年蒙古文化,所以这几个汗国并没有实行汉化,也没有建立朝代,一直延续蒙古帝国的“可汗”传统,这也就呈现了问题所讲:其他几个都称为汗国,只有继承中原的蒙古帝国主体改成了元朝,这也更符合华夏传统的命名习惯,后期元朝势末,退居漠北以后,还是以北元自称。最后,明、清汉族对蒙古、元朝的历史记载,与蒙古文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蒙古帝国之所以分裂,主要原因是钓鱼城的一炮,次要原因是影响深远的“大西征”让蒙古诸王开了眼界,并为之后蒙元王朝的性格带来极其微妙的影响。
历史上,凡是有塞外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无不因中华汉文明的辉煌而为之目眩神驰,最后为之同化,但蒙古族却是唯一的例外。这当然是因为西征使他们在全面接触汉文化的中华文明之前,就已接触到品质也很高的西方伊斯兰和基督教文明的缘故。
1209年,蒙古消灭畏兀尔后,掌握了丝绸之路的成吉思汗向花刺子模等中亚国家派出商队,试图以贸易所得来补充对金战争的经费。1217年,花剌子模讹答刺的地方守将苏丹摩诃末的兄弟亦纳勒术对蒙古商队的所携带的财富起了觊觎之心。他认为成吉思汗正在忙着攻打金国,因此抢了这批货,蒙古帝国也无可奈何,因为金国离花刺子模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辽帝国,更何况商队成员是畏兀尔人和葛逻禄人,并非蒙古人。于是被贪念冲昏了头脑的亦纳勒术直接把蒙古商队成员污蔑成奸细,全部杀死,夺取其货物。
可他没想到,成吉思汗根本不是把路途遥远当回事儿的人,而且对于蒙古人来讲,一旦遭受侮辱一定会报复,并要索取千倍万倍的代价。
被惹毛了的成吉思汗下令河北地区蒙古军主力全部调头西征。1218年,蒙古消灭了西辽帝国,扫清了进军线路上的障碍,然后对花刺子模展开凶狠猛烈的灭国之战。
花刺子模的苏丹摩诃末逃往里海中的一座小岛避难,紧追其后的蒙古军队则穿过里海东北部和里海西岸、黑海北岸,途中与俄罗斯诸侯发生交战并获胜。由于蒙古本土的对手还没被完全扫清,所以七年后蒙古大军没有留驻而是返回了东方。不过西征期间,成吉思汗及其儿子们首次发现富饶的东欧平原地理环境优于蒙古高原,辽阔的南俄大草原简直就是蒙古骑兵如鱼得水的地方。而且在屠尽了沿途五十城之余,发现掠夺的财富数量巨大,收编为奴的工匠们技艺精湛,这些让蒙古王公对伊斯兰和基督教文明的品质另眼相看,此后一直念念不忘。
蒙古帝国在灭了西夏、金国后,发现南宋的地理环境对于蒙古骑兵来说,是一块陌生土地,水网纵横,遍地稻田。于是蒙古帝国把征讨南俄大草原提上了日程,1236年,蒙古帝国发动了为期8年的第2次西征,因为是成吉思汗4个儿子的长子统帅的,所以又叫“长子西征”。
这4个人是术赤的长子拔都,察合台的长子拜答儿,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1237年蒙古军队征服了钦察等地北上俄罗斯,1240年攻陷波兰,接着又南破匈牙利,打到多瑙河。1241年窝阔台大汗去世,在外征战的贵由带兵东返,并继承了大汗之位。
1243年,拔都由于其父血统存疑继位无望,于是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钦察汗国(金帐汗国),自此拔都不再听从贵由的指挥。这让笃信基督教的贵由大汗恼羞成怒,1248年决定西征拔都,由于其体质孱弱、好酒成癖、淫乐无度,结果病死征途。
与窝阔台系有矛盾的拔都,利用其长子长孙的身份,带头拥立拖雷系的蒙哥为新任大汗,这是1251年的事。蒙哥出任大汗不久,就制定了全面攻宋计划。他让幼弟阿里不哥留守老巢哈拉和林,二弟忽必烈进攻襄阳,而自已则南下合州(重庆合川)。在南下征宋之前,1252年蒙哥命令大弟旭烈兀进行第3次西征,这次的西征方向直指中东,目标是木刺夷(伊朗),黑衣大食(伊拉克、叙利亚)以及埃及。
可惜,天不随人愿,1259年钓鱼城7月21日的一发石炮重创了蒙哥,6天后因伤而亡,这一炮深远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首先被改变的是中东以及非洲的历史走向,偏爱基督教的旭烈兀西征中东,一路所向披靡,原本已占领巴格达、大马士革,正在逼近埃及,可在听闻大汗的死讯后,立即率大部分军队赶回蒙古本土去争汗位,而留下的少数军队在翌年被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击败,没有能进入非洲大陆。由此可知,钓鱼城的一炮改变了中东以及非洲的历史走向,如果这次西征不被中断,也许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都会因为“圣旭烈兀”的征讨而变成基督教国家。
其次被改变的是蒙古帝国以及中国的历史走向,由于蒙哥死于意外,对后事未作任何安排,又引发了他的二弟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的争夺汗位之战。虽然阿里不哥留守哈拉和林,占有天时地利,但忽必烈手握重兵,兵强马壮,两廂相争的结果根本没有悬念,1260年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几个月后身亡。
忽必烈是一位少有的仰慕汉文化的蒙古宗王,也许是长期担任南方汉地总督,负责总揽对金、宋两国作战的缘故,他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推行汉化政策,在河南、京兆等地屯田,恢复农业,重建学校,整顿吏治。这些仿效汉人的做法,引起了蒙哥以及保守派蒙古宗王的疑忌,忽必烈因此还曾被罢过官。
那些曾追随蒙哥执着于维持原来游牧帝国形态的蒙古宗王和重臣,大多随阿里不哥一道在内战中失败,因此在被赦免之后失去了发言权,也算是为忽必烈在政治制度方面推行汉法、任用汉官扫清了道路。
由于不满忽必烈“行汉法”的主张,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以忽必烈违反历来大汗选举传统为借口,纷纷终止了藩属关系,脱离了全蒙古大汗的统领范围。唯有忽必烈的二哥旭烈兀创建的伊尔汗国(伊朗)在名义上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伊尔汗国也完全独立了。至此,蒙古大汗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图仅指中原地区、今新疆东半部、西藏和蒙古全境,面积为1330多万平方公里。
1271年,忽必烈把蒙古的国号改为“大元”,该国号出自《易经》中“大哉乾元”这句话。
这一方面说明,忽必烈是以东亚为发展重心,立志把他的帝国改造成中华式国家 ,欧洲和西亚诸汗国的脱离对他来说并非讨伐不可的事,他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表兄弟们在西方早建立起各自的汗国,挡住了忽必烈向西方扩张之路。不得已,忽必烈只好调头南征,专心经略东亚。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扩张文化本性难改,忽必烈在位期间,两次攻击日本本土,企图征服日本,可惜全都败于台风之下。
钓鱼城一炮不但把蒙古帝国一分为四,也改变了中华历史的走向,从此华夏历代王朝排列表中增加了一个元朝。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忽必烈上台之后,汉人的中华政权虽然在历史上首次全面亡国,但是汉族却逃脱了灭族的命运。考虑到蒙古灭金时,曾经在北中国屠杀3000多万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汉人。实不能想象,若是蒙哥顺利攻下南宋,中华文明结局如何?
其实,蒙古帝国不止一分为四,东欧、中亚不但有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还有一个伊尔汗国,东亚这边叫元朝,应该是钓鱼城一炮把蒙古帝国一分为五,更为准确。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元朝国号取之于《易经》。
元朝这个国号定下来是在忽必烈继位十年后的事(公元1271年)。他听取汉官取《易经》之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国号。“大元”不仅象征着成吉思汗以来“历古所无”的“大业”,而且出自儒家“至公”之论,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大元王朝能与三代相媲美,名正言顺地跻身于夏、商、周、秦、汉、隋、唐之大一统王朝的序列。除了国号,忽必烈也效仿中原王朝,制定年号。忽必烈制定年号的时间要早于制定国号。早在忽必烈即位伊始,他就于公元1260年五月降诏,在汉官刘秉忠等人的协助下,建“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为“中华开统”。
蒙古自成吉思汗建国,取国号为“也可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是汉译后的意思。前四汗时期,汉人称蒙古国“大朝”。蒙古也没有年号,大体采用十二生肖纪年,如《蒙古秘史》中经常出现“羊儿年”、“马儿年”、“鼠儿年”等字样。
蒙古高原是蒙古帝国发源地,
该地区位于亚洲的东部一带。
因此蒙古帝国的这部分地区,
随着该蒙古帝国的四分五裂,
就在历史上被自己称为元朝。
这反映蒙古统治者故乡情结。
在蒙古帝国的构架里,忽必烈这一支黄金家族后裔即是元朝皇帝也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北京即是当时元朝的国都,也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国都。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元朝是蒙古帝国的直辖汗国,或者是蒙古帝国的“省会”国,和其他汗国性质还是有点区别的。
“中原”也是蒙古帝国的中原,毕竟蒙古帝国的发祥地在中原的背面,经常接触,是充分了解“中原”二字的意义。
中原之外都是边疆,简单讲就是各方面要差一点。
蒙古入主中原,除了武力,又没有可超越的方面 最终只能拜中原体系为正统,要想统治中原,也必然充分利用中原文化的优势。
其他汗国相当于找个亲戚看守,自然不会将做好的中原让给他们。所以在中原的称元朝,在边疆的叫汗国。
元朝是作为中国正统王朝叫的,另外还有称号叫大蒙古国,其余四个国家叫xx汗国有可能是中国史学家定名的,自己内部叫啥不一定
可汗对应王爵,天可汗,对应皇帝爵。
汗王的国家叫汗国。
天可汗建立的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某个朝代,所以叫某朝。
二、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和苏联帝国,哪个更吊苏联吊。苏联实现了全面统治。
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是一种四分五裂的分治状态
蒙古吊
蒙古当时已经没哟对手了。
苏联当时还有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三、蒙古达尔汗概况如何答:达尔汗是蒙古第二大城市,位于蒙古北部哈拉河谷,南距乌兰巴托230千米,分3个工业区。北部是建筑材料综合厂、食品厂等;中央部分是福利区、住宅、文化部门和轻工业工厂;南部是热电站。市郊的沙拉河煤矿是个露天煤矿。市区交通方便,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列车经过这里。近郊有一座机场。四、为什么元朝覆灭时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没有派兵援助呢
四大韩国汗国,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基础上分裂出来的四个汗国,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那这四大汗国与元朝同根生,为何他们不援救元朝呢?
四大汗国与元朝本就不是同心协力。蒙古帝国为什么会分成四大汗国加上个元朝,就是因为帝国内部发生了争斗,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领导权,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争斗,于是蒙古帝国分成了四大汗国与元朝,这些国家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几个汗国与元朝交好。再者,元朝灭亡时,这四个汗国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不是被元朝吞并,就是陷入困境。伊利汗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根本无暇顾及元朝。窝阔台汗国则是被元朝亲自灭掉的,窝阔台汗国的海都经常侵犯元朝的边境,但在与元朝军队后,他不幸身亡,窝阔台国就此动乱,笃哇与察八儿等便遣使入元,“请命罢兵,通一家之好”,元朝就与窝阔台交好,后元朝海山的军队越过阿尔泰山,大破察八儿军。察八儿穷无所依,投往笃哇。窝阔台汗国所属的诸大藩部一部分归附元朝,大部分降于笃哇。最终窝阔台投降了元朝。察合台汗国也是陷于内乱之中,各个贵族互相为了权力互相残杀,也是无暇顾及元朝。金帐汗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汗国,可它远在欧洲,支援元朝也是有心无力。
元朝要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派谁来救都没有办法。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蒙古帝国在蒙哥继位后分裂趋势愈发明显,到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夺取汗位建立元朝时,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化为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关于朱元璋北伐灭元时,四大汗国为什么没有任何救援或者支援行动的问题。其实如果仔细梳理四大汗国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救援的可能。
四大汗国初期
四大汗国的由来四大汗国虽然根源上出于成吉思汗对于诸子的分封,但是四大汗国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蒙古帝国的分裂史。
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演变而来。作为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因为血统遭到兄弟的质疑,所以很早就回到自己的封地不再参与蒙古帝国本部的事务,而在术赤死后,他的次子拔都非常强悍,成为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统帅,而且拥立蒙哥继位之后,蒙哥实际上已经默许拔都的钦察汗国独立,到拔都死后,其弟别儿哥在位时期就已经完全脱离蒙古帝国成为独立的汗国。
窝阔台汗国:作为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的封地,因为蒙哥夺走了蒙古大汗的宝座,所以窝阔台汗国的独立倾向也很明显,基本上是半独立状态,到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之后,窝阔台汗国在海都的统治下基本取得了独立地位。
察合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封地演化而来,因为与窝阔台家族的关系密切,在拖雷家族的蒙哥即位之后,察合台汗国也开始出现分裂倾向,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争位期间,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一样逐步形成事实上独立的地位。
伊尔汗国(也叫伊利汗国):作为最晚形成的汗国,实际上它刚一建立就已获得了独立地位。开国的君主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弟弟,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争位之时,忽必烈为了取得率军西征的旭烈兀的支持,直接将波斯一带封给旭烈兀,并事实上承认了伊尔汗国的独立地位。
由此可见,四大汗国是蒙古帝国分裂的产物,这些汗国的建立都是伴随蒙古帝国高层的权力斗争而来,因此这些汗国与中央汗国或者说元朝的关系其实非常微妙也是非常不紧密的。
元末时期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与元朝的纷争纠葛从四大汗国建立的背景我们就能看出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是相互间争斗不断。主要的几次我们简要罗列一下: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储位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主要是拖雷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但是相应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都参与了这次斗争,而且这两个汗国也是在这次汗位争夺过程中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而且这场内斗直接导致了四大汗国全部脱离蒙古帝国独立出来。
1268年,即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之后的第四年,窝阔台汗国在海都的带领下公然向元朝进攻,随后海都甚至拉拢了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一起进攻元朝,双方僵持多年,直到忽必烈的继承人元成宗时期,海都带领的反元联盟才与元朝和解,四大汗国全部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但是却依然保持了四大汗国的独立地位。
由此可见,这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且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尤其是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还有诸多仇怨。在这种关系下,即使元朝有难,四大汗国也不一定就会出手相救。
具体到元末农民起义至朱元璋北伐成功的这段时间,即公元1351年到公元1368年期间。我们仔细梳理四大汗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四大汗国在此时也已经是日暮西山。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帮助元朝政府了。
窝阔台汗国:前文我们提到窝阔台汗国在海都的带领下一直反抗元朝政府,直到1304年才和元成宗停战,并且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但是元朝政府似乎没有忘记这段仇恨,仅仅过了五年,元朝就和察合台汗国利用窝阔台汗国的内乱之机瓜分了窝阔台汗国。因此窝阔台汗国早就已经灭亡了,因此在元末时期,他们不可能再支援元朝政府。
伊尔汗国:虽然这个汗国比较少参与蒙古内部的争斗,而且与元朝政府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但是伊尔汗国在14世纪初就因为权臣专权发生内乱,随后国家迅速分裂衰落。公元1335年,伊尔汗国的汗位继承人在内乱中不知所终,伊尔汗国也就彻底分裂为诸多小国。因此伊尔汗国在元末也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支援元朝政府。
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虽然在1309年和元朝一起瓜分了窝阔台汗国,成为了中亚地区的统治者。但是察合台汗国此后一直陷入两大矛盾之中,一是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斗争,另一个则是蒙古原始风俗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尤其是后者的冲突直接导致察合台汗国内部混乱不堪,从1326年到1346年先后有9个汗即位,而且都是通过暗杀的方式夺位,由此可见内部斗争的激烈。此后从1346年开始,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两个汗国之间又是彼此争斗不休。因此在元末时期,察合台汗国也根本无力支援元朝政府。
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在14世纪的前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随后该国也开始走向衰落。因为实行蒙古帝国早期的万户制,在幅员辽阔的领土上,拔都与其兄弟十几人的后裔形成了诸多万户领地,而此时这些万户几乎逐渐演变称钦察汗国内部的独立王国,从1357年到1380年,这二十多年里钦察汗国一共更换了20个汗,由此可见政治斗争之激烈,而此时斗争的焦点就是拔都家族的金帐汗国被其他家族的白帐汗国取代成为钦察汗国的统治者。但是正巧这一时期就是朱元璋北伐的时期,因此钦察汗国也不可能救援元朝政府。
由此可见,在元末起义到朱元璋北伐的这一时期,四大汗国中两个已经灭亡,一个已经一分为二内斗不断,另一个也正好进入内乱时期。所以当时的四大汗国根本没有能力支援元朝政府。
成吉思汗四处征服扩张,领土几乎覆盖整个亚欧大陆。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和蒙哥汗时期都叫大蒙古帝国,并没有四大汗国之说。蒙哥进攻南宋战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蒙哥大汗之位进行了多次战争,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子孙选边站有的支持阿里不哥,有的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取得大汗之位后蒙古帝国分裂成五部分元朝和四大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虽然四大汗国还名义上尊忽必烈为蒙古大汗,但他们已各自独立成一个国家。
西周分封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西周和东周亡时谁去救了,还不是各自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有时甚至挑战周天子权威。同理四大汗国独立后,就没有大蒙古帝国的概念,他们也不会把元朝等同大蒙古帝国。而且四大汗国之间、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本身就有矛盾,曾经内部就发生过多次战争。
蒙古帝国分裂后元朝和四大汗国文化走向也不一样,元朝汉化,四大汗国突厥化和穆斯林化。到元朝灭亡时元朝与四大汗国各自发展了近百年,已经没有了共同的文化血脉和民族情感。
在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只剩下两大汗国了,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在元朝灭亡之前就已经挂掉了。钦察汗国大汗权力日渐衰微,各公国各自为政。察合台汗国内部也是一片混乱,并且分裂成了蒙兀儿斯坦和马维兰纳儿,且各派系斗争激烈。四大汗国两个灭亡了,两个自顾不暇,即使他们有心去救元朝,也没有这个力。
元朝走向灭亡的时刻,之所以其他蒙古政权之所以没有前来救援,有如下原因:
一、历史原因。话说蒙哥汗在四川钓鱼城暴死后,留守于蒙古本部哈剌和林的阿里不哥和正在南下攻宋的忽必烈争夺汗位。从继位政治合法性上来说,代表蒙古守旧派的阿里不哥比忽必烈更强,毕竟拖雷系和西北宗王中的显赫人物都站在了阿里不哥一边。最后结果,众所周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但是,这场战争也直接导致了大蒙古国分裂。后来窝阔台汗国宗王海都又利用自己的外交手腕直接将原本支持忽必烈的钦察汗国汗王忙哥帖木儿争取过来,忙哥帖木儿还派兵五万帮助海都将忽必烈支持的察合台君主八剌击败(《新元史》做博拉克)。
然终与海都连和,助以军五万败旭烈兀后王博拉克
趁着对八剌军事胜利的势头,又于1269年的春天在塔剌思草原举行了为期八天的会议,与会重要人员有窝阔台汗国汗王海都、察合台后王八剌、钦察汗国后王忙哥帖木儿的代表别儿哥察儿,其目的就是重新划分三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还将原本属于黄金家族的共有领地和人户瓜分完毕,这次会议并没有忽必烈方的代表参加,这就等于这三大汗国直接否定忽必烈身为蒙古大汗的权威性和正统性。
最后,经过连年交兵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由于相对于元朝国力不足,其后王笃哇和察八儿在元成宗时代终于主动请和,以承认成宗为成吉思汗继承人的条件,换取元朝对他们在西北地区立国的独立性和合法性。但是仍然对元廷充满了猜忌,就如笃哇的儿子也先不花就直接扣押了元廷派去旭烈兀汗国的特使拜住。
第二、蒙古四大汗国在元朝灭亡时候,早就是衰弱的衰弱,灭亡的灭亡,根本就是无力营救。
首先,窝阔台汗国早在元成宗时期就灭亡了,领土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所瓜分。
而伊利汗国早在元朝崩溃前就已经灭亡,那片地区陷入分裂。
于是则来耳、色尔必达耳、马札非耳三族彼此争夺,后皆为驸马帖木耳所灭。
而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在元顺帝时期也陷入内乱和分裂。
所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在元朝覆灭的时候自己也是朝不保夕,没有力量去管元朝。即便是有这个力量,我觉得他们也不会去救援元朝。
当前元朝覆灭前世界欧亚大陆的局势,蒙古西方四大汗国早已衰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四大汗国。其中两个汗国已灭亡,首先是窝阔台汗国因为海都的死,被元朝和察合台共同抓分,元朝占领了其根据地,乃蛮旧地所谓的阳翟王领地。也迷里随之消失,海都子察八儿投降元朝自此结束,察八儿后来在元朝坐了官,被封为汝宁王,他成为首个被元朝占领的西方汗国,说白了,窝阔台家族以前本来就和拖雷家族在一起的,汗位问题上,他们两家都各有优势,成吉思汗让窝阔台即任大汗,拖雷掌握军队,实则分权,为大汗汗国埋下了祸根。
太宗窝阔台一死,拖雷家渐渐得势,蒙古易主,宪宗蒙哥时,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已经出现分裂迹象,金帐汗国已与大汗汗国出现隔阂,自助势力更大。窝阔台后王也因此和拖雷家闹翻,他们被打压,分遣各地,流放到新疆与甘肃一带,原合失子海都被调往不起眼的海押立,脱脱留居也迷里,蒙哥都分到云南永昌,导致窝阔台汗国已经名存实亡,他早已和所谓拖雷家掌控的大汗汗国没有亲密什么关系,即便存在,也不会去帮助元朝,反而乐意看到这种结果。
而所谓伊儿汗国呢,元朝末期早已成了战国时期,它于1332年走向分裂。伊儿汗国东起阿姆河西止埃及广大国土,由于受以北金帐汗国的侵袭,内部不合,派系众多,各怀异已,出现了东波斯,西波斯,土耳其,阿富汗诸国。当时算它和元朝走得很近,元朝忽必烈起,每年都给它颁发文书,还将公主嫁给了当时可汗合赞,伊儿汗国承认元朝宗主国地位,视元朝为伯父国,自己则是附属大汗一个省意思就是代替大汗治理。可当时伊儿汗国出现内乱也没见得元朝伸出援助之手,过去不像现在,陆路发达,交通方便,由于地方过远,等通报还没过来,汗国早已灭亡。
同时期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呢,两者虽然没有灭亡可已出现衰败,这也应验了一句话,胡无百年观念,他们两个汗国控制着欧亚广大的大西北从新疆库尔勒直到欧洲乌克兰,可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内部分裂,和伊儿汗国一样,主要还是由于国土面积过大不便管理缘由吧!自己都管不了,还管得着元朝事呢,加上他们物产贫瘠,人口又少,宗教复杂很难管理,军队呢更是少得可怜,顶多连五万都没有,和元朝几十万,上百万形成严重反差。
金帐汗国分离出四个小汗国,克里米亚,阿斯塔拉罕,喀山,西伯利亚,他们不受控制,还有北面俄罗斯诸国夜不听使唤,面对莫斯科大公伊凡的强大,金帐马买汗不惜动武,这一仗也助使以后俄罗斯帝国的壮大,只是这是后话。察合台汗国在中亚的不安分也打破了西方政治格局,他分裂为东西察合台,西部出现了帖木儿,这个帖木儿那时还是个大臣,他后来颠覆了西察合台,统一了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全境,由于骁勇善战,一度像攻击明朝为元朝报仇,这是明朝发生的事。 再说元朝吧!它对这两个汗国也是恩惠有加,尤其边远的金帐汗国,可汗脱脱协助大元打败了察合台后王和窝阔台后王,被元武宗封为宁肃王,宁肃王称号自此得来。自铁穆儿所谓忽必烈的孙子当朝时,他基本完成了忽必烈生前愿望,将西方四大汗国重归于手,一致承认元朝为宗主国。
1368年,元朝已将倾覆,它并没有因为贵族内乱和分裂,而是由于江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导致。元朝于1279年灭宋,宋朝这块肥地到顺帝时一直不安分,再加上天灾不断,顺帝脱欢帖木儿更是不知人民死活,为了一时快乐,强加税负,再加上江南一代百姓由于受元朝等级制度和一些苛刻条款影响,导致民怨沸腾,先后出现好几个农民势力,化地为王,如徐寿辉,韩山童,刘福通等。后来红巾军朱元璋崛起,才将元朝给推翻,元朝那时也用安抚,平叛手段,可官员腐败,军队涣散,将军互相掣肘,即便多于数倍也不起作用,朱元璋派徐达攻陷大都,元朝至此宣布结束。
若当初元顺帝有很强的号召力,将西北汗国军队调过来和朱元璋干,也许会有胜的把握,毕竟像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波斯等国军队少说加在一起有三四十万,他们素质和耐力和强,这种种族,联合军式作战援助大都,朱元璋胜算很少。可惜他没有这样做,认为北退,只是保住实力而已,一向在深宫过惯了的元顺帝早已失去斗志,没有御敌能力。他没有将希望寄托在如何的怎样去做收复江山,而是想退居漠北保存实力。元朝西北宗藩国遥遥不可及,它们自身都难保,与元朝渐渐关系疏远,那会帮助元朝,若是帖木儿提前到来,说不定会出手一把,可惜元朝不到百年国运已终结,元顺帝也死在逃跑路上应昌。 他曾写了一首诗有意思,那还是给朱元璋写的,见到大局将倾,他的看法似乎已归天意。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失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首先,四大汗国的关系远远没有蒙哥之前的蒙古帝国时期那么亲密了,指望他们拥有一个关于地缘政治的全局观念也是不现实的。
金帐汗国虽然直到元朝灭亡时还存在,并且一直到14世纪后期都是该地区的霸主,但是其内部的分裂也更加明显了。金帐汗国具有辽阔和极度多元化的领域,他们联合起来还能维持汗国在罗斯地区的霸主地位,但指望他们派出远征军帮助元朝就太不现实了,况且金帐汗国一脉和忽必烈一脉关系本身就不和睦。
如果伊利汗国足够强盛,倒是可能响应元朝的救援。到很可惜其在14世纪上半叶就灭亡了,分裂成各自割据一方的小王朝,包括阿富汗人波斯人,蒙古人。
而察合台汗国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处于分裂状态中。即便他们能够形成一个稳固的帝国,凭中亚那么点土地和人力资源也是很难对元末的农民起义大军形成威慑力的。
这四大汗国之间。在百十年前还有些往来。百十年以后,都是孙子,重孙,玄孙辈分的了,他妈的不看笑话都是对的了。还帮你去打仗,谁傻呀。隔了距离又远几千公里。
长篇大论都是废话。
周王室分封诸侯多为宗室姬姓,如齐国公姜尚之类的开国功勋极少。最后怎样,时间流逝,开枝散叶,别说出五服,现在表兄弟能豁出性命见死而救的又有几个?
同理可求证!
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就是不懂蒙古历史。忽必烈时期,由于蒙古帝国推举的大汗是阿里不哥,忽必烈反对并出兵将阿里不哥赶下台,并且自封为蒙古帝国大汗,当然也没有得到其他汗国的认可。自此,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了,蒙古帝国的整体性已经不复存在,元朝灭亡,当然不会得到其他汗国的帮助。
蒙古帝国根本不存在
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4蒙古的汗_帝国时代2蒙古战役